2025年3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曹志冬老师,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14教室为同学们带来科学前沿讲座——《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计算:从数据挖掘到社会仿真》。在报告中,曹志冬老师在介绍人工智能与社会计算基础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分享了研究团队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对复杂的人类行为及社会运行规律进行的跨学科精细化研究,探讨了大模型时代下“人-机”共生智能化社会的影响与未来前景。
社会能计算吗?对于这一问题,曹老师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社会必须计算。报告介绍了社会计算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及其与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关系,强调了社会计算的基础概念以及其在网络舆情、情感信息传播、谣言传播动力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这一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该领域致力于通过数据分析和仿真模拟来研究人类行为的可预测性,以及这种可预测性如何应用于理解和优化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例如社会计算可以有效解决传染病传播实验设计这样的伦理道德困境,并对网络虚拟社会进行社会监督,特别是在谣言传播、网络暴力等问题上。
在报告的第二、三部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计算”中,曹老师讨论了从大数据分析到大模型应用的演变过程,强调了在新的大模型时代,如何利用大模型进行社会计算、社会智能和社会媒体分析等。提及了团队在人工智能、社会信息感知、复杂社会建模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以及团队全链条独立研发雅意大模型的经历。最后,描述了团队从大数据团队转型为大模型团队的过程,以及在大模型时代下的决策大脑和智能应用的发展。曹老师激励在坐的各位研究生深入思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期待大家从国家层面出发,在AI时代下创造出经久不衰的成果。
接下来,曹老师介绍了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语言符号和逻辑在科学与AI研究中的重要性。此外,还讨论了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突破,以及这种突破如何基于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最后,曹老师还提到了深度神经网络和连接主义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AI技术的爆发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社会计算学科领域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也面临着新技术和新算法的变革。
最后,曹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突破——AI agent。Auto-GPT这类自主智能体能够根据人们通过自然语言提出的需求,自动执行任务并实现预期结果,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级,分别是聊天机器人、推理系统、代理人、创新者和超级智能。目前我们正处于代理人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中,能够独立执行长期任务的“代理人”,可以与环境互动,寻求人类帮助并开展协作,还能够独立思考,调用工具来逐步完成给定的目标,从而实现端到端地帮助用户完成复杂任务。曹老师认为,这一方向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进一步的突破,希望同学们予以重视。
曹志冬,理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多个国家一级学会的专委会和分会担任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核心参与了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约150余篇,主编/主译著作3部,获科技奖励10项,所主笔的十多份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得到中办和国办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