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有幸邀请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殿生教授,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阶一1教室为同学们带来科学前沿讲座——《服务机器人与产业发展》,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9教室同步直播。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满足老年群体在生活辅助、医疗康复、精神慰藉及安全监护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服务机器人,尤其是智能护理机器人,被视为破题的关键。本报告系统探讨了其技术发展与产业前景,并对未来方向作出展望。
讲座伊始,面对我国老龄化加剧的现状,陈教授指出:“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需求庞大,但全球数万种辅助器具中,国内仅覆盖约1万种,技术缺口显著。”他进一步分析,护理机器人需同时满足易用性、低成本与高安全性三大要求:“面向非专业老人使用的设备,必须在人机交互、故障预警等环节做到极致可靠。”
他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是战略前沿技术,感知、决策、行动等智能能力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通过对比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的机器人战略计划(如《美国创新战略》《机器人新战略》等),陈教授强调了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医疗器械、老龄化应对及智能机器人的重点布局,并介绍了智能机器人专项任务的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前沿技术与共性关键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
讲座现场,陈教授通过PPT图表生动展示了服务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他,当前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从单纯“协作”到高度“智能”、最终实现深度“共融”的根本性演进。为阐释这一观点,他重点引导同学们对比分析了“灵活性、智能性最强的人体”与“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并展示了详尽的“保姆型护理机器人系统的要素图”。陈教授强调,实现真正的人机共融,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机器人的刚性结构限制,攻克自然、安全、高效的人机交互难题。结合多功能浴椅、智能安全监护系统等具体研发实例,他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展示,详细解析了智能护理机器人在辅助老人进食(助餐)、协助翻身、完成床椅间转移(移乘)等日常照护场景中面临的核心技术难点将抽象的技术趋势与具体的应用挑战紧密结合起来,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入思考。
最后,陈教授通过视频展示了的“养老院系统集成示范平台”案例以及“床椅一体化机器人”,介绍了其中的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引发了同学们对机器人标准化应用与个性化需求平衡的思考。讲座尾声,陈教授总结道:“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需以需求为牵引,通过跨学科合作突破关键算法、硬件与安全瓶颈,最终实现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赋能’的跨越,并鼓励国科大学子积极参与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实现课堂知识和实验室成果的产业转化。”同学们认真听讲,讲座结束后与陈教授进行了学习路线等方面的请教,纷纷表示在这次讲座中获益匪浅。
更多专家信息:
陈殿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研究方向为智能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和机电智能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发明专利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