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主办,围绕“人工智能+基础学科”、“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现状、前沿技术、发展成果等展开讨论。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金德鹏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成林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作开幕致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余山研究员作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焦建彬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倪明玖教授、北京医院科研处张鹏俊处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袁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向世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李盛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杨戈教授等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与会的还有来自各高校经过两轮评审后的16名研究生,共话人工智能与各学科融合发展。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肖俊教授主持。论坛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召开,并于bilibili同步线上直播。
论坛开幕式合影
开幕致辞中,金德鹏副书记指出,发展人工智能成为促进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习总书记曾多次作出指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头雁”效应。要充分利用好发展优势,走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同时,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属性也得到展现,“智能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相信这次论坛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也可以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金德鹏教授致辞
刘成林副所长说道,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主流技术是“深度学习+大数据”模式,在开放性环境下遭遇诸多挑战,这就要求人工智能的学者放弃曾经随便训练一个开源模型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中的方式,要与各领域学者深度交流,将各领域理论知识融入人工智能的模型构建中。同时,要利用好国家、各高校的政策红利,充分发展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刘成林研究员致辞
肖俊教授主持论坛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大学自动化研究所余山研究员带来主题为“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前沿进展”的特邀报告,余老师早报告中提到,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交叉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通过借鉴生物智能设计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以及通过脑机接口实现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信息通讯,是国际研究的前沿,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报告对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的基本概念、研究方向、最新进展等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精彩纷呈。
余山研究员作报告
特邀报告结束后,来自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相关学院等的16名本、硕、博同学分两组,分别围绕“人工智能+基础学科/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其他”展开汇报,进行深度交流。
答辩结束后,经评审专家无记名投票产生如下评选结果:
一等奖:张欣怡、杨炳琛
二等奖:易涤凡、陈丁硕、要美伊、杨志彬
三等奖:闫畅、宋佳骏、邓泽晖、李岚祺、张若凡、王嘉琮、魏唯嘉、贾乐康、罗梦江
肖俊教授在论坛总结时强调,要充分用好论坛这一研讨交流形式,认真梳理各位专家的观点和建议,充分发挥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术视野,展示学科交叉魅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路径。
附:获奖学生基本情况:
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答辩入围学生名单 | |||
姓名 | 性别 | 学校、院系 | 本人学历或在读阶段 |
张欣怡 | 女 | 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博士 |
杨炳琛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博士 |
易涤凡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 博士 |
陈丁硕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硕士 |
要美伊 | 女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硕士 |
杨志彬 | 男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本科 |
闫 畅 | 男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
博士 |
宋佳骏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硕士 |
邓泽晖 | 男 |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本科 |
李岚祺 | 男 | 郑州大学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 | 硕士 |
张若凡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博士 |
王嘉琮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博士 |
魏唯嘉 | 男 |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 硕士 |
贾乐康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 本科 |
罗梦江 | 男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硕士 |